人说山西好风光

Yifan 2021-07-09

2021年4月初我和父母去山西+呼和浩特自驾游一周。这次出游有几个特别的意义,一是自去年年末拿到驾照之后第一次自驾游并且担当主力,二是我在出游期间还一日往返北京进行了对我得到现在这份工作至关重要的面试,三是这是我成为打工人之前最后一次和父母出游,颇有一种“最后的自由”的意味。这个身份转变让每一个人都有点转不过弯了,我妈曾在旅途的兴头上说,“以后我们一年就一起玩一次就行了”,这话让我感到了一丝丝“卖身”后打工人遥不可及的无奈。

旅行的起因其实是因为北京面试时间的不确定,北京厦门往返非常昂贵且不便,奈何用人单位极度财大(?)气粗,行政一如既往不靠谱且横,喜欢提前一天通知面试。与其在家里干等,还不如就在北京附近转悠,待需要面试的时候直接上洛即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三人都未涉足的山西,我将行程均匀散布在距京火车时间三小时内的太原和大同两地(之后母上加了呼和浩特,行车时间合理且火车时间也不超过三小时)。最终我在呼和浩特得到次日面试通知(诚恳希望合理的用人单位不要这么干活),便和母上跳上了晚上前往清河站的火车,并在次日下午抢票去大同,与独自驱车前往的父亲汇合。

山西适合自驾主要是点到点之间(如果不往南边陕西方向深入的话)时间较短,虽然公路养护一般,但总体合理。自以为有点北方的南方人(我),到了真正的北方之后就知道自己多南方,我最近正在深刻地理解着这个道理。这次旅行,我在羊肉耐受量和面条碳水喜爱值上纷纷垫底,在五台山和父亲堕落又愉快地吃起了肯德基。四月的山西昼夜温差大,一会儿烈日仿佛是悬在头上的探照灯,又一会儿潮湿寒冷双管齐下,温度低得让人不清醒。另一件南方人非常挣扎的事情就是干燥。不过我自带了一个小的旅行用增湿器,算是缓解了半夜被干咳弄醒的状况。

在山西我印象最深的是“头脑”,不,这也会是我这辈子印象最深的食物。这个食物的样貌、口感和味道都非常暧昧不清,不过内含羊油、药材,还需要搭配韭菜。可能是因为经验太过强烈,我甚至都不太记得我吃下口后的感受,只记得做“头脑”的师傅们坐在隔壁桌子上吃早饭,其中一位大叔似乎很关注我这位食客的评价,于是我只好为难地忍住自己狰狞的表情和过分的话语,做一个最起码礼貌的食客。实话说,如果是好这口儿的老太原,我想“头脑”可以是离不开山西的理由,或者是太原最深刻的乡愁。但是,没有但是了。我和父母开车去一家叫清和元的老字号吃的,我也推荐大家去尝尝,说不定你就是天选的“头脑之子”呢。但是我也强烈建议大家点最小份,避免浪费,也减轻自己走出餐厅的负担。

其他吃得多的还有稍麦,用互联网用语来说就是,回民稍麦yyds,无论是南京、沈阳、西安还是太原,没有一个不好吃的。我们也吃了面条。山西的面条在面的种类上真的是多种多样,比如刀削面、剔尖等等。不过根据我在陕西山西几天的认识,我感觉山西精面,陕西更精卤/浇头/汤(随便怎么叫吧),更接近南方人吃米粉的那一口儿。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醋。我们在太原去了东湖醋园,这是山西老陈醋的厂,从停车场开始味道就十分酸爽。跟着讲解走过熏醋的房屋,醋的酸味儿直逼化学试剂,刺激劲大到让人眼睛疼。出门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两支草莓味的陈醋冰淇淋,酸酸甜甜特别好吃。我们还尝了5度和7度的醋的不同,看了陈年的醋膏,让醋爱好者小夏非常快乐。最后,这次对山西人印象不错,虽然开车很虎,不过哪里不是呢?在旅行中遇到的人说话客气也麻利,在每一个萍水相逢的时刻让人感到舒适。

呼和浩特的安排比较突然,而把我从呼市拽去北京的面试通知也毫无预告,所以我们只是在呼市溜达了一个整天。上午,我们在酒店的房间阳台上观看了吹向北京的沙尘暴,朋友圈和豆瓣纷纷发出了“下泥巴”的哀嚎。爸妈拿着手机对着漫天沙尘且逐渐变暗变黄的城市一阵狂拍,让我想起了从小在厦门日报头版头条看的社会新闻:游客在环岛路观台风被警察劝退。尘埃落定后,我们去大招无量寺广场观光,风大如1.5个苏格兰,最后狼狈钻进广场一角的老绥元吃稍麦,再次羊肉失格,倒是牛杂美味至极。餐厅对面有一家奶食店,钻进去买了两盒奶皮子,舍不得吃,狂喜。后来放在酒店冰箱里,在去北京前叮嘱老父亲要带到大同给我,他理直气壮地忘了,狂怒。晚上我们听呼市朋友的建议去额尔敦吃涮肉,感觉肉味儿不足。想起以前朝族朋友给我尝一头很名贵的参,我也觉得没什么参味儿。难道是一个道理?散步回酒店,市中心许多疑似烂尾的高楼,人烟稀少,酒店旁边四层的福建会馆早已人走楼空。北方市政财政收入之少的痕迹,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