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的搬砖元年。
从此,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书影音是生活的避难所、是自我的坐标系、是沉默的抵抗、是自我的追求!一种纯粹而强烈的非物质的追求,改变了我宅家的属性、加速了我对北京动辄一小时通勤的妥协、生理扭转了我通勤阅读的晕眩,使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碎片时间阅读、在小本本上速记、用讯飞语音写作、在工位上因为拖延症写作(现在)、在资料馆看电影-在头壹号写日报-在资料馆看下一场电影的精神力。搬砖,实乃潜能开发之利器。
2021年还是我回国的第一年。
2020年末,我在40天内接连得知自己失业和失学的消息。疫情让英国最脆弱的机构之一,大学,开始裁人、减奖学金、收紧博士招生名额,而我的工作、奖学金和博士在两所不同的大学。大时代裹挟之感在那一刻三位一体,遗憾和无语之感过于澎湃。在我还未来得及感受之时,房东紧急加一把焦虑之火,让我和室友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对自己数年的英国生活“断舍离”,将数十袋可回收的用品放在同街慈善商店门口。在对隔天店主骂骂咧咧样子的想象中,我和朋友们匆匆拥抱道别。就这样,我以一种典型的留学生逃难式的节奏回国:过去迅速地结束,当下是如此的陌生,而未来已经无法拒绝地展开。
过完年我和母亲说,我找工作吧,定个两个月的时间。看着自己在职场上颇为“无用”的简历(蒋介石日记研究助理,何用),看着自己在国内颇为贫瘠的人脉,每一周都在做着各种自己毫无了解的面试题,在各种招聘官面前凭借昨天学习的知识装腔。社会人第一课,拳拳到肉。最后,我来到北京做国际传播的相关工作,薪水理想,上下班时间合理,除了工作内容时常让我不知所以。但是人不能什么都要,而且学习之路道阻且长。5月入职,今天已经是32周,和学生时代渐行渐远。那还没来得及消化的遗憾和无语,偶尔在午夜时分占据我的内心,但是通过十一点以前睡觉,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和很多人的2021年相比,我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大事记;和2022年以及许多的以后相比,我自认为现在的生活还不能算进大事记。搬砖让人改变,让人不带幻想和幼稚地考虑很多以前自以为考虑过的事情,对人的挣扎和矛盾有所共情,但对人的分裂和作恶感到更加可悲。在北京生活让人改变,这是让你理解这个国家气质和本质最直接的方式,但也是让你看到不同的人如何坚持自己生活的最有趣的方式。生活在这个时代让人改变,如何保持追问和思考,保持一点自己原创性的东西。做到这些,几乎要拥有“通才”一般的本领,知道如何搜索资源、如何保存资源、阅读、思考、写(可以发出来)的内容但是传达(不一定能发出来)的想法,以及在简中网络沟通的耐心和战斗力。天哪,这样看来,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大事记。年幼的我总觉得生活中需要有大事发生才足够记上一笔,或许不是这样的。人应该更有仪式感的生活,毕竟这是一条迎难而上的路。
以此为标准,最近的大事记应该是实现了每周看一部资料馆电影或者话剧演出。我的朋友听闻后基本是两个方向的反应:钱和时间。然而,我已经两个多月每天写日报,无完全意义的双休(同理,无完全意义的元旦和春节);同时,朋友们在惊叹于文娱活动的花费的同时,对一餐动辄几百的饭无动于衷,这让我感到主要差异主要还是消费观念,并不涉及工资金额。令人意外的是,朋友们很少问我的动机和观后感。不过,令人愉快的是,问了这些问题的朋友们,后来都成了一起去看剧的好伙伴。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产生联结、与超越时空国别限制的作品产生共情、与自然和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说在搬砖、在北京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一种方法,我想说,这是一种好方法。
今年看片的标注非常规律,看书就零零散散,经常一本书“在读”很久,许多书又直接从“想读”瞬移到“已读”。读书本身就不是流线型的,标注系统不是非常科学。话剧的标注也比较和现实生活对接,然而豆瓣不太重视。若可更重视话剧和播客标记,估计社群能够再自娱自乐一段时间。以下是今年看的书影舞台剧各5部,有第一次看、有重复看、有断续看了好长时间,有因为特别缘起而看的,感受不一,理由随机。
(内容略,可去豆瓣了解)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活好方法,来年健康、平安、顺遂!